在西南教育版图上,四川大学如璀璨明珠,以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卓越成就,彰显综合强校的深厚底蕴。新梦想环球教育李老师深耕留学与教育咨询领域多年,对四川大学的学科发展模式有着深刻见解,他指出,川大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实施学科发展工程
明确建设方针:实施“学科跨越发展工程”,坚持“优化结构、鼓励交叉、促进融合、重点建设、提高水平、形成特色”的建设方针。对老牌学科实施“学科振兴计划”,优势学科实施“学科攀登计划”,新型交叉学科实施“学科发展计划”。
加强重点建设:在巩固已有国家重点学科和部省级重点学科的同时,抓住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大力发展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建设“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促进多领域的交叉融合,构建充满活力的学科体系。
创新医学教育体系
构建育人体系:围绕“三全育人、优化教育要素、加快数智赋能、激发创研思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了文理工医深度融合、教研医协同发展的“川大华西HEART”育人体系。
完善培养机制:出台相关决定,完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新机制,发挥“院院合一”优势,设立实践教学专职岗制度,实施“双聘双算”支持“临床教师讲基础”。同时,汇聚多学科优势资源,打造医工融合中心,设立创新班和“医学+”双学士学位项目,开设相关课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推动文科交叉发展
建立示范中心:2006年起整合文科专业实验室,建立文科综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文科实验教学。
组建教研平台:文科综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组建了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等教研平台载体,重点聚焦考古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多学科协同创新。同时,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整合新闻传播学、软件工程等特色优势学科,推进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发展。
促进理工医科交叉
以医工交叉为范本,有组织地开展相关交叉领域的合作交流,引导“高分子+”等往纵深拓展,开辟新赛道,促进跨领域、跨学科、跨单位的交流合作。例如,在材料科学与医学的交叉领域,可能会有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发等合作项目,推动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
取得显著学科成果
在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推动下,四川大学学科建设成果丰硕。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跻身全球前100,口腔医学、护理学连续四年保持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一;ESI全球前1‰学科增至7个,并列全国高校第8。在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四川大学共计55个学科上榜,上榜学科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5名,其中口腔医学、考古学、护理学、药学4个学科上榜“中国顶尖学科”。